关键词 |
444不锈钢弹簧钢,上饶不锈钢弹簧钢,420不锈钢弹簧钢,309S不锈钢弹簧钢 |
面向地区 |
产地/厂家 |
江苏甬金 |
|
加工定制 |
是 |
加工工艺 |
分条 |
形状 |
冷轧 |
不锈钢弹簧钢的历史是伴随着不锈钢和弹簧钢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,以下是其发展历程的相关介绍:
国外发展:
早期探索:1912 年德国的毛拉发明了一种含大量铬的不锈钢,但当时并未明确其可用于弹簧钢领域。1916 年,英国科学家亨利・布雷尔利取得该不锈钢的英国专利权并开始大量生产,不锈钢开始被人们关注。
性能提升与品种开发:20 世纪 80 年代,日本爱知制钢研制出 SUP7 弹簧钢。1991 年,神户制钢在 SUP7 基础上研发了 SRS60 高强度弹簧钢,设计应力达 1100MPa,抗拉强度可达 1960MPa,同年还研发出中低碳高硅强度弹簧钢 UHS1900 和 UHS2000,设计应力分别为 1200MPa 和 1300MPa。此外,日本大同特殊钢研制了设计应力为 1300MPa 的 ND250S 弹簧钢和 ND120S 弹簧钢,后者相比 SUP7 质量减少 20%。美国 Rock Well 和 Inland 公司利用 Nb - V 微合金化,改进了 SAE9254 和 SAE9259 弹簧钢,抗拉强度达 1960MPa。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在 SAE9254 基础上,通过调节硅含量至 2.5%,并加入 0.2% V 和 2.0% Ni,研制出抗弹性减退及抗疲劳性能良好的高强度弹簧钢。
国内发展:
起步阶段(20 世纪 50 年代):1952 年中国颁布个部级弹簧钢标准,以苏联标准为蓝本。当时生产设备落后,生产出的弹簧钢质量和性能不高,但支持了机械等工业部门发展。50 年代中期,长春汽车制造厂开始用国产 60Si2Mn 扁钢制造弹簧,并装备在解放牌汽车上。
自主发展阶段(20 世纪 60 - 70 年代):60 年代后,中国相继开发出以硅锰系为基础的新型弹簧钢,如 55SiMnVB,成为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牌汽车的主要弹簧用钢,并纳入弹簧钢标准。70 年代初开始研制油淬火 —— 回火弹簧钢丝,填补了国内空缺。
标准完善与接轨阶段(20 世纪 80 年代 - 至今):80 年代,中国对标准弹簧钢号做了调整,钢种与大多数国家及国际标准接近。80 年代后期,确定了中国弹簧钢丝标准体系。此后,中国弹簧钢在标准完善的基础上,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,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。
不锈钢弹簧钢的轧制过程通常包括坯料准备、加热、轧制、冷却以及精整等多个环节,以下是具体介绍:
坯料准备:要选取合适的不锈钢弹簧钢坯料,一般为连铸坯或钢锭。坯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终产品的质量,所以要对坯料进行严格的检验,确保其化学成分符合要求,内部组织致密,无明显缺陷,如气孔、夹杂、裂纹等。然后根据轧制工艺的要求,对坯料进行表面处理,去除表面的氧化皮、油污等杂质,以轧制过程中金属表面的质量和轧制的顺利进行。通常采用机械打磨或酸洗等方法进行表面处理。
加热:将准备好的坯料加热到合适的轧制温度范围。不锈钢弹簧钢的轧制一般在奥氏体区进行,加热温度通常在 1050 - 1200℃之间。加热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金属的变形抗力,提高其塑性,使坯料在轧制过程中能够更容易地发生塑性变形,获得良好的轧制效果和产品质量。加热设备一般采用加热炉,如连续式加热炉或步进式加热炉,在加热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加热温度、加热时间和炉内气氛,防止坯料过热、过烧或产生过多的氧化皮。
轧制:加热后的坯料进入轧机进行轧制。轧制过程通常分为粗轧、中轧和精轧几个阶段。
粗轧阶段:主要目的是将坯料迅速压缩,使其断面尺寸减小,同时改善金属的内部组织,破碎铸造组织,使其更加致密均匀。粗轧一般采用较大的压下量和较低的轧制速度,以充分利用金属在高温下的良好塑性,减少轧制力和能量消耗。粗轧机通常采用多辊轧机或轧机,通过多道次的轧制,将坯料的厚度逐渐减小到规定的尺寸。
中轧阶段:在粗轧的基础上,进一步减小轧件的尺寸,提高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。中轧过程中,压下量逐渐减小,轧制速度逐渐提高,同时要注意控制轧件的温度均匀性,避免因温度差异导致轧件变形不均匀。中轧机的布置形式多样,根据生产规模和产品要求可采用连轧机组或横列式轧机等。
精轧阶段:是决定产品终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关键环节。精轧时采用较小的压下量和较高的轧制速度,以获得的尺寸和良好的表面质量。精轧机通常采用的轧机设备,如四辊可逆式轧机或连轧机组,并配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,如厚度自动控制系统(AGC)和板形自动控制系统(AFC),对轧件的厚度、宽度、板形等参数进行控制,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。
冷却:精轧后的不锈钢弹簧钢需要进行冷却处理,以获得良好的组织和性能。冷却方式对钢材的组织和性能有重要影响,常见的冷却方式有自然空冷、快速冷却(如采用水冷或雾冷)等。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不锈钢弹簧钢,为了获得细小的晶粒组织和良好的综合性能,可能会采用控制冷却技术,即根据钢材的成分和性能要求,控制冷却速度和冷却温度,使钢材在冷却过程中发生预期的组织转变。例如,对于某些奥氏体不锈钢弹簧钢,采用快速冷却可以抑制碳化物的析出,提高钢材的耐腐蚀性和韧性。
精整:冷却后的钢材需要进行精整加工,以满足产品的终质量要求。精整工序包括矫直、剪切、表面检查和缺陷处理等。
矫直:通过矫直设备对钢材进行矫直,消除轧制过程中产生的弯曲、波浪等缺陷,使钢材达到规定的直线度要求。矫直方法有机械矫直和液压矫直等,根据钢材的规格和形状选择合适的矫直设备和工艺。
剪切:按照用户要求的长度,采用剪切设备将钢材剪成定尺长度。剪切设备有飞剪、圆盘剪等,剪切过程要切口平整、无毛刺,尺寸精度符合要求。
表面检查和缺陷处理:对钢材的表面进行全面检查,检测是否存在裂纹、划伤、麻点等缺陷。对于发现的表面缺陷,根据缺陷的类型和严重程度,采用打磨、抛光等方法进行处理,以提高钢材的表面质量。经过精整后的不锈钢弹簧钢,经检验合格后即可包装入库,作为成品交付用户使用。
奥氏体不锈钢弹簧钢和马氏体不锈钢弹簧钢的弹性极限不是固定值,会受到材料成分、加工工艺、热处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,以下是一些常见类型的大致范围:
奥氏体不锈钢弹簧钢:以常见的 304 不锈钢弹簧钢为例,一般经冷加工强化后,其条件屈服强度(近似弹性极限)可以达到 200MPa - 300MPa 左右,如果是经过特殊处理或添加其他合金元素的 304 改性材料,弹性极限可能会有所提高。316 不锈钢弹簧钢由于添加了 Mo 元素,其强度和弹性极限一般比 304 略高,条件屈服强度大约在 250MPa - 350MPa 左右。
马氏体不锈钢弹簧钢:如 2Cr13、3Cr13 等马氏体不锈钢弹簧钢,经过淬火和回火等热处理后,弹性极限通常在 400MPa - 600MPa 左右。其中,3Cr13Mo 这种含钼的马氏体不锈钢弹簧钢,由于钼元素提高了钢的强度和淬透性等,其弹性极限可能会更高一些,大约在 500MPa - 700MPa 左右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数据只是大致范围,实际的弹性极限数值可能因生产厂家、生产工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。
弹簧钢和不锈钢弹簧钢主要在成分、性能及应用方面存在区别:
成分
弹簧钢:一般是含碳量在 0.45%-0.75% 之间的中碳钢或高碳钢,常加入硅、锰、铬、钒等合金元素来提。例如 65Mn 弹簧钢,除了基本的碳元素外,含有较高含量的锰元素,能提高钢的强度和淬透性。
不锈钢弹簧钢:在弹簧钢的基础上,加入了大量的铬(Cr)、镍(Ni)等元素,以提高其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。常见的如 304 不锈钢弹簧钢,铬含量一般在 18% 左右,镍含量在 8% 左右,这些元素形成的钝化膜使其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。
性能特点
弹簧钢:具有较高的强度、弹性极限和疲劳极限,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,实现良好的弹性变形。但其耐腐蚀性相对较差,在潮湿、酸碱等腐蚀性环境中容易生锈腐蚀,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。
不锈钢弹簧钢:除了具备弹簧钢的基本力学性能外,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,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性能,不易生锈、腐蚀,外观也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状态。不过,其强度和硬度可能略低于一些高强度弹簧钢,且成本相对较高。
应用领域
弹簧钢:广泛应用于对耐腐蚀性要求不高,但对弹性和强度要求较高的场合,如普通机械的减震弹簧、汽车的板簧等。在一些相对干燥、无腐蚀介质的环境中,弹簧钢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弹性性能,满足使用要求。
不锈钢弹簧钢:主要用于对耐腐蚀性有较高要求的领域,如食品加工设备、医疗器械、海洋工程、电子设备等。在食品加工行业,需要弹簧部件接触食品且能耐受清洗消毒等过程中的腐蚀;在海洋工程中,部件要抵御海水的侵蚀,不锈钢弹簧钢就能很好地适应这些环境。
弹簧钢的耐磨性是其重要性能之一,它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:
化学成分:弹簧钢中的合金元素对耐磨性有显著影响。例如,碳(C)元素可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,进而增强耐磨性,但碳含量过高会降低钢的韧性。铬(Cr)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,提高钢的耐蚀性,同时也有助于增加硬度和耐磨性。锰(Mn)可提高钢的强度和淬透性,使弹簧钢在热处理后获得更好的耐磨性能。
热处理工艺:通过合适的热处理工艺,如淬火和回火,可使弹簧钢获得良好的耐磨性。淬火能使钢的组织转变为马氏体,马氏体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,从而提高耐磨性。回火则可消除淬火应力,提高韧性,同时保持一定的硬度和耐磨性。例如,对于 60Si2Mn 弹簧钢,采用合适的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,可使其硬度达到 HRC45 - 50 左右,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。
表面处理:表面处理工艺可以进一步提高弹簧钢的耐磨性。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氮化、镀硬铬等。氮化处理能在弹簧钢表面形成一层硬度高、耐磨性好的氮化层,提高表面硬度和抗咬合能力。镀硬铬可以提高弹簧钢表面的硬度和光洁度,降低摩擦系数,从而提高耐磨性和耐蚀性。
硬度:一般来说,弹簧钢的硬度越高,其耐磨性越好。硬度较高的材料能够抵抗磨损颗粒的切削和犁削作用,减少表面材料的脱落和磨损。但硬度并非是影响耐磨性的因素,在提高硬度的同时,还需要兼顾材料的韧性,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脆性断裂等问题。
使用条件:弹簧钢的耐磨性还与使用条件密切相关。例如,在高负荷、高摩擦频率的工作环境下,弹簧钢的磨损速度会加快,需要选择耐磨性更好的材料或采取更有效的表面处理措施。此外,工作环境中的温度、湿度、介质等因素也会影响弹簧钢的耐磨性,如在潮湿或腐蚀性介质中,弹簧钢容易发生腐蚀磨损,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提高其耐磨性能。
提高不锈钢弹簧钢弹性极限可从调整合金成分、优化加工工艺、改进热处理方法等方面着手,具体如下:
合金成分调整
添加合金元素:适当添加硅(Si)、锰(Mn)、铬(Cr)、钒(V)等合金元素。硅能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和屈强比,增强钢的抗回火稳定性;锰可提高钢的强度和淬透性;铬能增加钢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,同时提高强度;钒能细化晶粒,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,这些元素的合理搭配可有效提高不锈钢弹簧钢的弹性极限。
控制碳含量:碳是影响弹簧钢强度和弹性极限的重要元素,在一定范围内,提高碳含量可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,但碳含量过高会降低钢的韧性和耐腐蚀性,因此需合理控制碳含量,一般不锈钢弹簧钢的碳含量在 0.45%-0.75% 之间。
加工工艺优化
采用冷加工强化:通过冷拉、冷拔、冷轧等冷加工方式,使不锈钢弹簧钢发生塑性变形,晶粒被拉长,位错密度增加,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极限。但冷加工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以免材料过于脆化,影响其综合性能。
优化表面处理:进行喷丸处理,使弹簧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,能有效提高弹簧的疲劳强度和弹性极限。此外,采用氮化、镀硬铬等表面处理方法,不仅可提高弹簧的耐腐蚀性,还能改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,进而提高弹性极限。
热处理方法改进
淬火和回火:选择合适的淬火温度和冷却速度,使钢获得细小均匀的马氏体组织,然后通过回火调整组织,消除淬火应力,提高韧性和塑性,同时保持较高的强度和弹性极限。对于一些不锈钢弹簧钢,如马氏体不锈钢弹簧钢,淬火回火处理是提高其性能的关键工艺。
时效处理:对于沉淀硬化型不锈钢弹簧钢,时效处理是提高弹性极限的重要方法。通过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时效处理,使合金元素在基体中沉淀析出,形成细小弥散的强化相,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极限。